gblee (avatar)

gblee

Écrivain

Abonné·e de Mediapart

52 Billets

0 Édition

Billet de blog 11 février 2022

gblee (avatar)

gblee

Écrivain

Abonné·e de Mediapart

香港:從來無發生過嘅去殖民化 [en cantonais/in Cantonese]

喺呢篇短文裡面,我哋嘗試從英國殖民統治嘅權力同埋本土富有嘅華人社會階級之間嘅歷史性妥協,點樣造成肥沃嘅土壤令另一種「華人性」嘅產生,有別於中國大陸嘅華人性,或有別於1949年逃亡去台灣嘅華人性。我哋叫呢種歷史情況做「晚期殖民主義」。英國意圖形成本土同埋可以控制嘅華人身份,但係就慢慢令本地人口養成同演變成一個自身充滿活力嘅文化同社會身份。係呢種文化,呢種社會現實狀況而家正正畀本地完全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嘅傀儡政府攻擊同埋瓦解。

gblee (avatar)

gblee

Écrivain

Abonné·e de Mediapart

Ce blog est personnel, la rédaction n’est pas à l’origine de ses contenus.

香港:從來無發生過嘅去殖民化

Illustration 1
香港 1995 © Gregory B Lee

利大英 (Gregory B. Lee)、潘嘉偉 (Patrick Kar-wai Poon)

喺呢篇短文裡面,我哋嘗試從英國殖民統治嘅權力同埋本土富有嘅華人社會階級之間嘅歷史性妥協,點樣造成肥沃嘅土壤令另一種「華人性」嘅產生,有別於中國大陸嘅華人性,或有別於1949年逃亡去台灣嘅華人性。我哋叫呢種歷史情況做「晚期殖民主義」。英國意圖形成本土同埋可以控制嘅華人身份,但係就慢慢令本地人口養成同演變成一個自身充滿活力嘅文化同社會身份。係呢種文化,呢種社會現實狀況而家正正畀本地完全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嘅傀儡政府攻擊同埋瓦解。

首先,我哋要重新理解香港日益政治化嘅人口同埋中央政府透過香港政府呢個代理人之間嘅鬥爭嘅性質同埋簡短嘅歷史,而香港政府作為中央政府代理人負責推行一種唔單只具有英國殖民威權主義嘅痕跡,而更係有中國自己嘅獨裁主義程序。

1997-2020

中國政府於2020年中強行推動「國安法」,令香港嘅政治同法律環境完全改變,導致幾十位受過高等教育同埋大受市民支持嘅民主派專業人士被拘禁,甚至只有好少機會可以保釋,因為佢哋嘅言行被認為「煽動顛覆」或者「顛覆」。香港社會一直以嚟以法治引以為傲,但法治被消減到無哂,法官審案只依靠佢哋嘅良心,而唔再係過往英國殖民政府遺留落嚟嘅普通法一般法律觀點。呢個惡法帶嚟嘅打壓係由於本土持續對加速失去自由嘅反抗而不幸造成嘅後果,包括喺2019年反逃犯條例抗議期間抗議人士同警察之間嘅暴力衝突,嗰陣嘅抗議都係絕望嘅嘗試挑戰唔公平嘅選舉制度同埋對香港呢個前殖民地嘅全球中國大陸化。喺中國政府對喺香港基本法「一國兩制」嘅普選承諾不斷食言嘅情況下,反對中國大陸嘅情緒不斷擴張,特別喺年輕人之間,有啲係1997年交接之後先出世,佢哋雖然從未真係生活喺英國殖民統治嘅時候,但喺遊行抗議時會充滿懷念殖民文化情意結咁揮舞英國殖民政府嘅旗幟。

2003年嘅時候,香港政府已企圖通過,極具爭議、按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嘅國家安全立法,大幅限制表達自由、結社自由同集會自由。導致2003年7月1號超過50萬人上街,嗰日原本應該係慶祝香港回歸六週年,但變成大規模抗議立法。香港政府最後撤回草案,當時嘅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行政長官董建華之後相繼因公眾壓力辭職,「七一大遊行」之後變成由「民間人權陣線」(而家已經解散)每年舉辦嘅傳統活動。

十年之後喺2013年,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庭、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建民同埋資深民運人士朱耀明牧師一齊解釋同提倡「佔領中環」行動。

戴耀庭指出,佢提出呢個公民抗命行動,係因為佢相信當時嘅特首梁振英唔會喺佢嘅施政報告對2017年特首選舉同埋2020年嘅立法會選舉,會有任何具體對普選嘅承諾。香港政府同中國政府已經喺2004年同2008年違反基本法附件關於香港實行普選嘅承諾。戴耀庭亦指出,香港人對於幾十年以嚟嘅努力,包括遊行、公投同絕食等行動,都仍然未有普選,感到非常沮喪。所以非暴力公民抗命嘅想法嘅意思係想以另一種公民參與嘅方式向政府施壓,要求兌現俾香港人普選嘅承諾,唔好再開空頭支票。

運動發展一段時間之後,由原本睇嚟純學術討論變成同其他社運人士嘅行動咁樣更政治化。戴耀庭原意係將學術討論變成街頭行動,希望可以另一種公民行動去填補自2003年以嚟慣常嘅「七一大遊行」、立法會辯論、研討會等等。但係明顯「佔中三子」低估咗公民社會協調嘅複雜性,當中有好多唔同政治訴求嘅持份者。

2014年9月28號,喺警察喺金鐘政府總部附近用催淚彈驅散三萬多名以雨遮保護自己嘅市民,喺之前啲抗議行動中警察曾經用胡椒噴霧驅散人群,所以當時參加集會嘅市民帶住把遮嚟保護自己,但大家無諗過警察會用催淚彈,公眾對於警察突然用催淚彈而唔係胡椒噴霧感到非常驚訝。憤怒嘅市民繼續喺政府總部外面聚集同埋佔領咗幾條主要道路,當時已發起罷課行動一個星期嘅著名學生領袖黃之鋒同其他年輕社運人士爬過政府總部嘅鐵閘,佔領「公民廣場」。喺嗰一晚,戴耀庭宣佈「佔中行動」開始。

「佔中三子」原本嘅計劃只舉行一晚通宵集會,同埋預計參加人士會逐一被警察搬離集會現場,但係鬆散嘅群眾嘅自發行動,當中好多人係第一次參加遊行集會,最後變成79日嘅佔領行動,直至警察喺2014年12月15號清場。

當2014年嘅「雨傘運動」失敗之後,本土派同埋「反對中國大陸」嘅情緒發展得更廣更快,令更多年輕人宣稱自己為「本土派」,以中國政府嘅進一步影響同埋新形式嘅殖民主義。早於2013年,香港大學法律教授戴耀庭抨擊喺香港嘅假民主。抗議人士以香港特有嘅社會文化身份作為論點,要求讓香港人選出自己嘅政府。但呢種獨特嘅身份喺邊度得番嚟?

「晚期殖民主義」

延續殖民統治嘅策略,我哋叫佢做「晚期殖民主義」,佢好快被香港人同本土文化嘅組織壓抑同轉化為我哋而家叫做嘅香港身份。今日,當好多「有錢」嘅香港人支持中央政府,穩定嘅意識形態,同埋英國統治時嘅被動同守法服從嘅觀念,好多香港人維護呢個另一種華人身份。諷刺嘅係,英國人想確立呢種態度造成呢種另類華人身份,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嘅華人身份,導致喺戴卓爾夫人統治下,令呢種華人身份同中國大陸嘅華人身份相結合。呢啲政策嘅後果,顯見於而家香港人想保留自身獨特身份嘅意慾,以爭取從來都未曾完全享有過嘅自主,不論係倫敦或北京統治下,對自主嘅意慾每日遞減咁消逝。當「晚期殖民主義」呢個用語用喺1940年代嘅印度喺獨立前嘅殖民主義時期,用喺戰後嘅非洲,直到1960年代,我哋對「晚期殖民主義」嘅特別意義有所不同。當香港喺1841年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y)時,滿清政府(早於中國於1912年成立國家之前)因19世紀嘅鴉片戰爭同英國簽訂各個條約。直至中國於1949年「陷落」,英國人將好多殖民主義嘅制度同埋機制完全延伸到香港。

第三級殖民地

換句話講,雖然被歸類為殖民地,香港被英國殖民政府睇成第三級殖民地。香港並唔係大英帝國嘅自治領(dominion),自治領嘅白人殖民者較早就有一定程度嘅自治。香港亦唔係第二級嘅殖民地,好似印度咁樣可以官式咁走向獨立。香港屬於第三等被佔領嘅土地,香港人被認為太原始或者係無能力自治或獨立,甚至係遙遠嘅將來。香港只係被睇成有作為貿易嘅價值同埋軍事據點,以保護英國嘅利益同埋創業資本。喺香港嘅鴉片貿易令商人致富,同埋令俾佢哋「牌照」嘅殖民地政府機關得益。被殖民嘅原居民,即殖民地嘅華人接受好少或無接受英國政府嘅教育,或者接受可以達至自治嘅培訓。殖民政府對喺香港華人嘅文化同意識形態嘅改變只係有好少關注。

被忽略嘅香港

過咗一段時間,殖民政府成立一啲機構,例如西醫學院同埋香港大學,為殖民地嘅架構培訓本地僱員,跟住就到教會學校。但係英國人甚至將啲最簡單嘅公務員工作留俾自己人,最低層警隊由印度人同埋嚟自尼泊爾嘅啹喀人擔任。呢種咁樣無培訓嘅情況,呢種忽略,好似非洲嘅殖民地。意思即係英國殖民政府當時並無諗住喺香港創造大都會式嘅生活模式,甚至係製造同埋傳播一種仿似同埋協商出嚟類似嘅生活模式。無論點樣,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同其他列強對中國其他殖民地更有興趣,例如上海。上海當時係經濟中心,亦係西方同現代化嘅文化交匯點,香港當時係被邊緣化。直至二戰之後,喺1949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或所謂「解放」之後,1950年代嘅香港成為英國、美國同埋其他聯盟國嘅一個重要嘅戰略地點。喺二戰之後,世界各地去殖民化蔓延,特別嘅英國喺亞洲嘅殖民地。

對更大自治嘅承諾

喺二戰後重光嘅香港,風向轉變,戰後第一任港督楊慕琦爵士喺1946年承諾增加香港自治嘅計劃,叫做「楊慕琦計劃」,其中一個措施係建立市議會。但佢嘅下任葛量洪爵士(1947年-1957年期間擔任港督)完全相反,佢試圖將計劃由政治企劃中剔除。喺1952年,計劃被廢除。但係葛量洪聲稱佢預備好任何時候考慮憲制改革,但條件係唔會有基礎上嘅改變。冷戰令美國去殖民化嘅壓力減少。兩方面嚟睇,香港喺戰略上嚟講變得好重要,由同情共產黨嘅本地香港人管治會變得非常危險。英國殖民政府採取更為嚴控嘅措施以限制政治性質嘅活動。喺1948年頒佈嘅「罷工與停業條例」同埋「職工會與勞資糾紛條例」嘅殖民地法令禁止喺罷工時發表政治言論。入境事務處成立。葛量洪發佈香港身份證,二戰後喺英國因為公眾反對而緊急廢除身份證,直到今日為止身份證都係好「唔英國」嘅概念。身份證嘅存在當時係對唔受歡迎人士遞解出境嘅措施。喺1950年代嘅時候,呢個法律經常被引用。喺1956年嘅低房租租戶針對嚴厲嘅房屋規例嘅暴動之後,引用呢個條例嘅情況特別多。當時暴動造成44人被警察打死。喺暴動之後,殖民地政府通過咗「遞解離境和拘留條例」,俾港督權力喺唔洗通過法庭審訊去拘留一個人6個月,而且可以無限更新拘留。相關嘅審裁機制係喺正常法庭制度以外,感化條件程序唔適用,容許間接證據。

壓制性法律

喺中國嘅毛派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喺香港發生1967年嘅暴動,導致28人被警察打死,殖民地政府擴大同鞏固「公安條例」等現行法律。「非法集會」被定義為任何三個人或以上嘅人群聚集而可能造成干擾公共秩序,而警察係唔需要證明呢啲聚集嘅人係有共同目的。呢條法律嘅規定到1970年修改,增加到容許20人聚集。

1950年代,香港吸引由中國大陸嘅難民,大部份想最終移民去美國。20年間,幾百萬人喺香港落地生根。由1949年時少過100萬人口,香港人口喺1961年增加到300萬,跟住嗰一年仲喺一年之內多咗30萬人。香港而家人口大約700萬至800萬人。好明顯,因為經濟、社會同意識形態等原因,香港當時會經歷轉變過程。好矛盾咁,當喺其他地方經歷和平或暴力嘅手法完結殖民主義,但係香港被大英帝國完全以殖民統治方式管治,包括皇室人員訪港,以英女皇嘅表親同姑姐命名醫院,而且教育制度係以越嚟越建立香港獨特身份為目的。我哋用到後殖民主義呢個概念嚟討論,唔單只係因為殖民統治喺其他地方嘅消亡嘅情況下仲有堅持持續嘅過程同埋制度,而且亦都係形容喺二戰後非常唔同嘅意識形態同經濟發展。

二戰後嘅新殖民主義

二戰後嘅世界進入新殖民主義時代,特別以美國為主嘅大國嘅影響,透過經濟同喺有需要以軍事行動嘅時候作出干預。呢個時代被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以意識形態同埋文化理論概念稱為後殖民主義。當我哋嘗試想像一個我哋能夠理解香港喺1949年同1997年過渡期間嘅唔同形式嘅權力框架,我哋一定要記得,呢個晚期殖民地主義被強推喺一個殖民同殖民者嘅基礎建設同埋意識形態,造成獨得嘅整合成為我哋講嘅「晚期殖民主義」。香港變成一個巨大同埋賺錢嘅資本主義經濟體,成為喺地理上第三世界同埋共產主義世界最大國家嘅連結。但喺民主化方面,一直只有好少嘗試,直至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Christopher Patten)喺非常遲又趕急嘅情況下推進。

但係,殖民政府一直積極推進佢哋嘅意識形態。為咗確保喺1949年共產黨喺大陸搶奪政權同埋國民黨戰敗逃走去台灣之後香港嘅穩定,當時被認為係有需要喺意識形態營造香港華人嘅政治中立嘅身份,唔單只係反中共,同時亦係反愛國。對戰敗逃難去台灣嘅國民黨嘅愛國主義亦係有違英國嘅利益。同時,建立專業嘅精英階層,要英國人融入一個主要貧窮同埋鄉村嘅人口所牽涉嘅成本同埋運輸問題,而同時又不斷有新移民,令廣泛英國化變得即使唔係完全唔可能,但都唔係好實際。

消費主義嘅時代

喺暴動嘅威脅之後,特別1960年代嘅暴動之後,一個可能嘅妥協係按照美國同歐洲形式消費者社會,建立一個香港嘅身份。工人同埋老闆都係消費者。喺1960年代同1970年代嘅政治同社會轉變同當時每日生會嘅轉變非常近似,特別係近似喺1950年代同1960年代後期嘅英國同西歐喺消閒領域方面發生嘅轉變。完全係私有化日常生活,返番屋企,家庭被文化產品(電晶體、平價嘅電視、之後嘅錄音帶)嘅消費媒體微型化操作,呢啲都係重要嘅元素形成呢個新嘅身份。呢種私有化意味住群體生活碎片化,特別係工人同工運。

但係,殖民地政府嘅權力要喺超越經濟同俾新興嘅中產階級一啲優惠政策嘅措施嚟生存,亦都需要調整意識形態。需要一套策略去建立對香港嘅歸屬感,唔包含對中國嘅思鄉愛國主義同埋對當代祖國嘅同理心。唔可能否定本地人口嘅中華性,但可以重新創造同埋重塑。中華文化代表過去,作為一種古代文化,殖民政府可以容忍,甚至可以納入香港文化嘅一部份。但係香港嘅身份亦都包含現代化同埋西方。需要一種建構,但係一種唔鼓勵自主意味嘅建構。主要轉變出現喺1967年暴動之後。呢個係香港「市民」、「社會」同埋「歸屬感」呢啲話語概念迅速傳播嘅時代。喺1967年夏天嘅暴動之後,殖民政府好急咁舉辦咗個一個禮拜嘅節日活動同表演節目。當時喺香港嘅社會經濟發長仲未有大眾電視嘅製作同消費,節日活動包括綜藝表演、展覽、時裝表演同埋花車巡遊。

「香港人」

官式嚟講,1967年嗰個星期活動嘅係由香港工業總會主辦,非官式嚟講,係殖民政府宣傳。政府喺1969年舉辦嘅大形活動「香港節」包括流行舞蹈、花車巡遊、時裝表演同埋流行音樂演唱會。目的係想令殖民地嘅居民有團結嘅感覺。或者好似香港節官方宣傳口號「香港人買香港貨」去強調香港社會嘅唔同同埋團體,相對於「中國」。呢句口號以前親中國嘅愛國口號「中國人用中國貨」有住戲劇性嘅對比。新號口號確立香港人獨特嘅身份,用香港人而唔係中國人。

根據香港節嘅宣傳手冊,喺無明顯諷刺嘅意味,活動被形容為一個「民主櫥窗」。但其實喺櫥窗背後嘅係消費主義嘅勾引,非常有效嘅方法去遏止社會動盪。喺1950年代,殖民政府鍾意搵香港工業總會一齊合作,壟斷香港節嘅製作,同埋控制對「中華性」同埋「現代」嘅定義。為咁增加同西方嘅貿易,香港工業總會宣傳西方嘅設計。透過一系列嘅宣傳,西化被宣揚為等同現代化,而現代化被認定為令社會唯一向前嘅做法。暫且唔理先於存在性嘅調適同融合嘅現代性嘅中國歷史同做法(例如上海嘅電影同音樂行業、1920年代同1930年代嘅現代中國嘅設計,如:旗袍或長衫),東方化同埋異國情調嘅語境喺香港成為更為被接受嘅語境。呢種語境係將中國設計塑造成複雜、精緻同埋古典,而現代香港設計成為模擬西方嘅設計。超越重新想像設計、時裝同埋消費文化,教育成為操控同社會化嘅主要工具,而且喺香港意識形態重建同佢嘅廣泛合法性方面被肆無忌憚咁運用。對歷史嘅教育尤其係目標。好似2019年之後中共清洗記憶同打壓異見嘅策略,英國殖民政府目標唔係修改歷史,而係將整段時期嘅中華歷史同世界歷史清除,而且係從大眾想像中消除。喺佢1957年深具影響嘅著作《殖民者的畫像先於被殖民者的畫像》(Portrait of the colonized preceded by the portrait of the colonizer),梅米(Albert Memmi)提醒我哋,被殖民者被教導嘅歷史係從來都唔屬於佢哋嘅,整個歷史似乎有發生過。喺佢哋嘅社群以外,書本上講關於嘅世界並唔係佢哋嘅世界。

集體失憶

喺戰後嘅香港,集體失憶被引入喺課程裡面。喺呢個時期小學同中學教育越嚟越普及嘅時候,呢個政策好有效。嗰啲想用唔同方法教學嘅老師被炒魷魚。喺1948年,教育條例其中一個修改,賦予教育署署長權力拒絕或者謕奪老師嘅證件、關閉任何學校、控制所有殖民地學校嘅課程同課本,大部份呢啲學校係私人學校,但受政府資助。呢啲措施嘅目的係要令民族主對同愛國嘅內容列為非法。1952年,審核課程及課本委員會舉行撰寫同編輯「非政治」課本。公民教育變成公開試嘅科目。「公民教育」關注嘅係衛生、公民責任同埋個人自主。學生學習港督享有嘅權力,同埋香港政府同英國政府嘅關係。

1965年,「公民教育」轉為「經濟及公共事務」,繼續強調被動同埋守法服從中立同被中立嘅市民意識。根據政府建立社群身份嘅目標,課程喺1975年加入參與同歸屬感。但係參與嘅意思係更多係關於服務社會或社群嘅意識,而非參與政治生活。

被禁止嘅歷史

關於歷史嘅教育,爭取自主嘅反殖民地嘅抗爭被排除喺課程之外。其實,整個二十世紀嘅歷史都被排除。高級程度會考包括歐洲歷史(50%)、印度同東南亞歷史(25%)、同埋日本或中國嘅歷史。但矛盾嘅係,中國歷史只會講到1911年中國嘅革命嗰一年第一次有國家概念嘅「中國」。鴉片戰爭並無喺課程提及,甚至歐洲歷史都突然只係講到1840年。

1988年,中英就移交香港談判嘅協議簽署之後幾年,歷史課程容許學校將百分之五十嘅課程增加到1920年嘅中國歷史,換句話說,係中國共產黨開始冒起嘅時代。直到1997年過渡,可以讀關於去到1970年代嘅中國歷史,但多數嘅老師都強調學習1911年前嘅歷史對應付公開試較為穩陣,百分之九十嘅試題都係關於前現代時期。以前啲學生對中國同香港歷史只有模糊嘅概念,但佢哋好清楚意大利統一嘅歷史。

故此,喺三十年間,一個充滿動力但帶有偏見嘅香港身份意識被建立。好多人而家會諗到自己係「香港人」或者「屬於香港嘅人」。接受呢種身份喺確定香港穩定同建立殖民權力為善意嘅權力嘅過程非常有用。1970年代之後,殖民國家權力失去重要性,慢慢被香港本地嘅華人企業家同埋國際經濟力量嘅權力續漸部份補上。但係用呢個方式去討論身份問題嘅時候,我哋唔想俾一個印像好似香港身份認同係真係有發展到而又取代咗其他更為「真實」嘅身份。任何身份無論點都係想像出嚟,而唔係建立出嚟。

殖民主義嘅現代性

喺建立香港身份,最差嘅係殖民政府喺制度上否定香港人嘅代理能力。21世紀,歷史嘅實況造成亞洲好多地方成為現代化嘅構成部份,而唔只係被剝削嘅對像。呢種係一種帶有殖民主義標記嘅現代性,充滿矛盾、未完成嘅過程、混亂騷動、混雜。但其實同現代世界其他地方,女性同工人階級構成被內部殖民,有無分別呢?喺亞洲,呢啲資本主義發展帶嚟嘅矛盾同後果更被加劇化,導致一般都市化資本主義工業化同人民受苦同埋面對兩難嘅情況同時發生。

如果我哋接受香港從來都未被去殖民化,同未被再殖民,咁一個去殖民化嘅香港嘅身份會由咩組成?甚至能唔能夠想像到?香港所謂「回歸」中國呢個事實都幫助唔到恢復「傳統」,特別係中國大陸而家存在嘅傳統,係被建構同重新發明,鼓勵國家中央化國家市場民族主義同資本主義。同埋,好幸運,古代封建嘅中國唔再存在,而中國嘅文化文本同做法而家係喺一個由政府官員鍾意嘅國家想像中重置,希望賣到「軟性」外交嘅政策。如果想將香港再中國化,喺而家呢個中央化同民族主義化嘅文化行為咁複雜嘅情況,如果要輸入或者重新發明呢啲「傳統」,咁要包括咩嘢部份,同埋由幾時開始呢?幾時同咩嘢係香港嘅「傳統」呢?香港係由中國唔同地方嘅移民組成同表現出嚟嘅大都市,嚟香港嘅唔單只係由講廣東話嘅廣東嚟嘅人,仲有上海、福建、蜑家人同埋客家人。有啲人嘅祖先甚至係嚟自更遠嘅地方,好似第四代同第五代嘅印度人,佢哋講廣東話,2014年9月嘅時候同其他香港人喺中環參與抗議。而關於中國傳統,佢哋係喺1950年之後,由英國政府嘅後殖民主義,代表喺二戰後嘅亞洲嘅新殖民主義嘅利益,已經被重新發明,或者佢哋係被鼓勵被重新發明。呢啲政府架構想建構一個唔同嘅中國性,令香港偏離中共同埋台灣民族主義者嘅反殖民主義想像嘅訴求。但係,作為殖民化產物嘅其他嘅身份,係喺呢個官式同埋被強加另類中華身份嘅協商中,被建構同想像出嚟。

無前現代化嘅集體想像

有啲少數文化組成係同時抗衡民族愛國主義同殖民主義建構嘅身份。但係無由呢啲形成嘅文化空間同做法可以被形容為「透明」、「純粹」同「真實」。佢哋代表喺所有現代化工業社會中唔同嘅群體同階級。

咁樣唔代表喺香港社會唔同嘅階層同族群無發展佢哋嘅獨特嘅地方,或者無保留前現代中國嘅集體想像嘅痕跡,而係有而家香港大部份人關心嘅問題 - 我哋所代表嘅工作階層同埋自認為中產階級 - 係任何城市化工業社會所面對嘅問題,無可避免嘅資本主義嘅危機(例如喺1997年最後幾個月同埋同喺2008年嘅財經事件中清楚顯示出嚟)。1997年,雖然自主過渡帶嚟嘅衝擊,或者多種同多面向嘅身份問題係最為迫切,喺嗰一年最多人關心嘅係股災同帶嚟嘅經濟現實後果。而家,關於香港真正自主嘅渴求,依據睇嚟唔確定但又喺功能上嘅想像,按先例關注喺市場主導無福利嘅國家中嘅經濟生存,但同時又採取深入干預嘅政策。

自從1997年以嚟中央政府干預香港事務,同埋成千上萬由「北面」嚟嘅中國人只係去香港買嘢,顯示咗中港兩地有幾咁唔一樣。即使變成消費社會喺成千上萬嘅中國人仍然有嘅野心(中國政府叫佢做「中國夢」),對於已經被強迫接受消費社會70年嘅香港人嚟講已經唔足夠。佢哋想要尋求嘅係其他嘢:依據保持遙遠嘅大眾文化以保存佢哋社會想像嘅權利、佢哋特有嘅語言、發明同埋再發明然後而家被制度化嘅做法同傳統。喺2014年我哋見到對於民主自治嘅訴求中,係有想保持已達到嘅努力同埋唔想見到本土身份消失嘅抱負。但係如果呢啲身份要被用到,而唔喺為實現黃家衛電影裡面美麗嘅思念情境,佢哋面必須要喺超政治中被運用,喺一個去異化嘅過程,涉及挑戰同轉化過去同而家嘅殖民主義同令人窒息嘅社會經濟系統中嘅壓迫。雖然我哋知道需要鼓勵同達至現代性或超現代性嘅去異化,好似馬克・歐傑(Marc Augé)咁講,同埋抗拒過去同現在嘅殖民主義壓迫,我哋都會想強調認定歷史真實情況產生「非真實」混合真實情況存在嘅重要性。唔單只喺香港而係喺整個中國,過去170多年以嚟嘅社會同文化力量,需要協調殖民主義、半殖民主義同埋新殖民主義嘅真實情況。

去殖民化?

過去嗰20年,特別係過去嗰兩年,我哋睇到中央政府笨手笨腳咁嘗試「解殖」香港。佢哋即係嘗試重新中國化舊殖民地嘅語言、文化同埋社會結構。但係呢種嘗試係由西方化同全球化中國嘅歷史立場開始進行,而家中國嘅「真實性」更令人懷疑。同埋,顯示咗一個單一嘅錯誤理解本質、複雜性同最終唔可能完成佢哋自己定下嘅任務。喺世界各地都有嘗試學習「去殖」,但呢個唔係可以一夜之間做到。喺香港呢個個案,中央政府想香港變成一個大部份香港人從來唔認識嘅中國,又或者係對1949年後逃亡到香港嘅人,咁樣只會令人覺得係新嘅殖民化。

香港作為資本主義之都,特別喺1997年英國殖民政府「投降」俾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新殖民主義」,喺中國管治下儘管成為附庸嘅香港特別行政區。

從2015年以嚟,越嚟越清楚嘅係香港人嘅訴求,由一整代甚至唔知道英國殖民主義係點嘅香港人,今日唔係表達一種對過去思念嘅鄉愁,無論西方媒體想點樣宣揚呢種神話故事,而其實而家嘅香港人係想要一個唔同嘅將來。想要唔同嘅生活係合法嘅,想要揭露權力嘅欺騙係可以理解嘅。香港解放式轉變唔會係具體化一種香港嘅文化,或者意味住回歸一種中國文化真實性,而係會喺一個新嘅想像出嚟嘅未來重置同重新創造本土同混合化嘅做法。漸漸咁,呢個未來睇嚟將會超越香港界線嘅想像。

Ce blog est personnel, la rédaction n’est pas à l’origine de ses contenus.

L’auteur n’a pas autorisé les commentaires sur ce billet